105年文化行政高普考   

藝術概論/藝術概要題目與詳解

undefined

文化行政名師高尚谷助你上榜  

各位,今年的高普考試結束囉,柔兒這邊收集到今年高普考文化行政的藝術概論(要)詳解,這是由藝術權威名師高尚谷親自解答的哦!考試準備可以從考古題來熟悉與掌握各科的出題重點 ,提供給大家參考喔 

 

105年文化行政高考三級藝術概論高尚谷詳解

一、請從藝術家的角度闡述「技術」、「形式」、「意涵」、「脈絡」在創作過程的功能與意義。(25 分)

 

創作方法指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創作方法的核心內容是藝術家對待客觀現實的基本態度。藝術家就「技術」、「形式」、「意涵」和「脈絡」各有側重,即成不同的創作方法和風格。

(一)「技術」

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術」是由「內創品」轉化為「外創品」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將內在美的意象,利用無生命的媒介表現出來的能力。藝術家如沒有驅遣媒介的熟練技巧,便無法將意象完整而透澈的表現,無法完成具體的作品。

 

技術是在藝術上為了處理種種素材而選用適當手段以克服困難、有效地達到表現目的的構成活動或能力。因此,技巧既是合理的、有目的的,又是要求意識熟練的特殊能力。

 

(二)「形式」

 

指藝術作品的組織結構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內形式,即內容的內部結構和聯繫,二是外形式,即由藝術形象所藉以傳達的物質手段所構成的外在形態。

 

從19世紀末期開始,形式主義創作者把美術本體建立在純形式之上,從而在美術中排除了對自然的模仿、對現實的再現、對情感的表達等等。形式主義把形式探討的注意力轉移到具有抽象因素的藝術作品上。西方現代藝術的歷程伴隨著藝術家們對形式的探索與變革,直接影響了現代藝術的面目。

 

(三)「意涵」

指藝術作品中經過了審美選擇加工的生活材料與藝術家審美情感、思想傾向的有機統一體。它是客觀成分和主觀成分的審美融合。題材和主題,是構成藝術作品內容的基本因素。

 

藝術創作著力於藝術品自身當中,是以藝術品內在的本質為要務。反對把注意力分散到藝術品以外的傳記、社會學、歷史學上,也反對濫用情感,亦輕視藝術品所造成的效果。

 

(四)「脈絡」

藝術家是社會中眾多個體之一,其心理特徵、思想、生活必然也受到所處社會的環境、制度及觀念的影響,而作品也就必然反映出整個時代背景的特色,同時也就可能影響當時的廣大群眾。

 

在藝術批評中有也所謂的「背景派的批評」,其著眼點即是在揭發藝術的、歷史的、社會的,以及心理的背景,不使藝術品處於孤立狀態,讓審美的經驗不致於與人生經驗脫節。

 

二、「臺北市政府於春節期間拆除忠孝引橋,讓清朝年間興建的北門露出,爾後引發熱烈的美學論戰」,請以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形相直覺」的理論,評析此一論戰何以產生的因素。(25 分)

在臺北市忠孝引橋旁的清朝北門原是重要的文化歷史及地方特色與重要標誌。而營造都市景觀的美感本應表現在開放空間、景觀體系、文化歷史及地方特色與重要標誌、生態與環境中。下就克羅齊「形相直覺」的理論評析其美學爭論

 

(一)克羅齊的直覺論

「藝術即直覺」是一種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表現的學說,最初由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所提出。克羅齊的精神哲學,是由直覺(美學)、概念(邏輯學)、經濟(經濟學)、道德(倫理學)四個方面組成的。如同概念的價值是真一樣,直覺的價值是美。而美又是藝術的特性,因此直覺也就是藝術的本質。

(二)前理性的「形相直覺」

按照克羅齊的設想,直覺屬於精神活動的第一階段,在它之後是概念階段,也即理智階段。因此,直覺的知識是關於個體的知識,而不是共相的知識;是關於諸個別事物的知識,直覺所產生的是個別的意象。克羅齊把直覺說成是獨立於理智的活動,就否認了藝術的理性特點;把直覺看成是抒情的直覺,就無法再把它當成認識過程中的知覺階段。

 

(三)直覺到的「主觀印象」

關於美和審美本質的一種學說。直覺原是人類感官的一種認識功能。人憑感官直覺得到客觀事物最初的「主觀映象」,在大腦裏形成對該客觀事物的意象。人的直覺以人的實踐活動、實踐經驗和認識為基礎,直覺到的「主觀印象」往往反映客觀事物某些特徵,在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人只能依靠直覺認識客觀事物的某些表面現象和特徵,要認識事物本質,還必須使直覺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一切主觀和客觀現象都是心靈的創造

 

柯羅齊把精神世界(即心靈活動)當作唯一真實的世界,認為一切主觀和客觀現象都是心靈的創造。直覺是心靈賦予情感的形式。直覺的來源是心靈活動或情感。直覺說認為存在與心靈是等同的,直覺即存在,直覺即心靈,直覺是心靈的產物,只要憑這種心靈直覺就可以把握事物、把握美,而無需理智。

 

綜上所述,可知美是直覺的外射,而直覺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主觀感受和情感的表現,審美或藝術都是主觀精神的產物,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審美或藝術是一種低級的感性認識活動,和理性、理智的認識是無關的。它從根本上否認美的感性形式和客觀性。因其非理性故無法平和討論。

 

三、請說明臺灣公共藝術設置的政策與執行。(25 分)

 

臺灣自1992年公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以來,以法令規範公有建築物應設置藝術品,造價不得少於建築物造價1%,並於1998年訂定發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開始了公共藝術政策的施行。

(一)公共藝術設置的政策:

政府為了美化建築物與環境,同時提供民眾親近藝術、認識藝術的機會,於民國八十一年立法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在條例中規定,興建公有建築物必須自工程費中撥出百分之一經費,用以設置公共藝術。而橋樑、港灣、高速公路、捷運等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因為也都是民眾經常接觸的設施,所以必須依照法令規定設置公共藝術。近年來,由於百分比公共藝術的作為,增添我們居住環境之文化氣息,為公共建築及重大公共工程的美感程度加分。

 

(二)公共藝術設置的執行:

公共藝術設置的作業是由興辦機關負責,而地方政府、中央主管單位或文化部等審議機關將公共藝術設置案,提送審議會審議、核定及備查。興辦機關先成立「執行小組」,與「徵選小組」,按著計畫和執行過程送審議機關,分別為「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和「公共藝術完成報告書」。「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和「徵選結果報告書」是實際設置前的行政準備作業,兩件分別通過審議與核定後,才能進行公共藝術的實際設置工程。設置完成後則要提送「完成報告書」,備查通過後才算結案完成。下分三階段說明整個執行流程的作業:

1.計劃籌備期:第一步是先成立執行小組,召集執行小組開會研擬「設置計畫書」,計畫內容中的理念、徵選方式以及民眾參與等,皆要執行小組討論擬定。
 

2.徵選作業期:徵選方式主要依照計畫書在《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第十七條中所規範的公開徵選、邀請比件、委託創作、指定價購此四種方式擇一辦理。
 

3.設置施作期:與藝術家之間依約執行進度,並安排執行小組勘查進度和品質。承辦人在此期間應依設置報告書中所提,自辦或協助藝術家辦理相關民眾參與活動,讓藝術作品介入居民生活空間作準備與聯結,以避免作品帶來不適排斥感。作品設置完成後,須將成果製作完成報告書提送審議機關備查,整個公共藝術辦理程序才是完成。
 

臺灣推動公共藝術政策與自由民主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在人類的生存空間和藝術空間方面,從社會的權力結構來分析,公共藝術的出現,反映了市民階層對於公共空間的權力要求和參與的意向,它與社會公眾事項的民主化的進程是密切相關的。

 

四、請分析「藝術」與「設計」的異同及其時代意義。(25 分)

(一)「藝術」與「設計」

藝術是藝術家以獨特手法塑造感性形象,反映觀念的一種表現。它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化和物態化,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審美掌握的高級形式。藝術最初是從人類早期的物質勞動實踐中萌生出來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成果,生動顯示了人類對美的不懈追求。

 

廣義的設計是指有計畫達成其實用價值或傳達訊息的人為事物。狹義的設計則是著重在「實用」、「經濟」的原則下做各種嘗試,企圖以造形的美感,增加銷售力。其基本要求和特點包括合理性、經濟性、審美性和獨創性。設計在19世紀僅指對工藝品或其他產品的外表附加裝飾,而後其重點轉向產品的功能、構造、加工技術等綜合計劃方面,加強了與機械量產相結合的意識,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成為獨立於傳統工藝美術的綜合性美術,與社會日常生活發生日益密切的聯繫。

 

(二)「藝術」與「設計」的異同

1. 同

現代設計的藝術特徵是指設計時要考慮所設計產品或作品的藝術性,使它的造型具有恰當的審美特徵和較高的藝術品位,從而給受眾以美的享受。真正的美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現代設計師們所應當追求的,在這一點上與所謂純藝術家們也沒有區別。此外,設計產品的藝術性和審美性不應當是簡單的裝飾或者說某種外加的孤立的形式成分,而應當是該產品內在因素的外在表現,是與內容有機統一的形式構成,這種以形式顯現出來的東西,其實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

2. 異

設計與藝術最根本性的區別在於:設計是一種經濟行為,而藝術是一種審美行為。藝術有美化精神生活、符合作者本身、非商業、主觀和感性特徵;而與之相對的設計則是改善人為環境、符合大眾、商業、客觀和理性。

(三)「藝術」與「設計」的時代意義

在德國「包浩斯」出現前,「藝術家」與「設計家」幾乎不分。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與設計觀念和人的生活方式變化,從衣、食、住、行到意識型態都隨時隨地發生作用。出現諸多如新媒體和科技藝術,而人們對生活的基本需求不再只是滿足物質的渴望,而是兼顧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所以設計者應實際了解生活需求,以「需要」為設計的前提,再加上生活累積的經驗與各種體認,及融入設計的「人因工程」的概念,以設計出兼顧整體需要的作品。

 

了解高普考文化行政

了解地方特考文化行政

 

105年文化行政普考藝術概要高尚谷詳解

一、請闡述「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存在的功能與意義。(25 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並帶動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社會、經濟發展,於民國93年行政院核定在嘉義縣太保市設置,並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下就其功能與意義論述。

 

(一)功能:帶動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社會、經濟發展

 

博物館的永續發展,建立在自我特色上。故宮南院以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定位,選定嘉義縣太保市,對嘉義地區整個都市發展規劃當中具有相當重要意義,期能藉由文化藝術活動的因子帶動,讓經濟活動也隨之活絡。

 

從文化交流觀點切入,以院藏結合臺灣特色,策劃豐富多元的亞洲藝術文化展覽,規劃園區提供民眾體驗優質環境與臺灣特有的文化創意,進而帶動中南部文化及經濟發展。期待由點至線至面,從臺北到嘉義而南的逐步展開,全面性帶動臺灣特色文化觀光與經濟動能。

 

(二)意義:落實民主制度與多元文化的展現

 

1.「平衡南北」、「文化均富」是落實民主制度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存在是「文化公民權」(cultural citizenship)的展現。文化公民權指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責任提供足夠的文化藝術資源,滿足各地公民共享文化的權利。在多元文化主義的強調與全球化流動的影響下,文化公民權的內涵,已被視為公民落實民主的基本條件。

 

政府應創造機會使公民行使文化公民權,文化公民權不僅主張政府的責任,也同時認為全體公民對於文化藝術活動、資源、資產與發展,應共同承擔參與及支持、維護與推動的責任。強調民眾不但應享有的文化權利,也應該盡到文化的義務的雙面性。

 

2.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是多元文化的展現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典藏中國歷代文物著稱於世,其收藏主要源自清宮的皇室精華,有大量的藏品包括器物、書畫、圖書文獻等,是世所少有的文化資產。而故宮南院則以「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定位,創造臺灣南北文化雙亮點。南院積極與國際知名博物館進行互動及學術交流,並提升博物館的各項功能,重視普世性的多元觀與國際觀。

 

故宮分院以一個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定位,未來有文化的硬體和國際形象的優勢。選定嘉義縣太保市,對嘉義地區整個都市發展規劃與藉助文化藝術活動的因子帶動經濟,具有相當重要意義。

 

二、希臘學者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其著作「詩學(Poetics)」中曾提及:戲劇具有「精神淨化」的功效,請闡述其理由。(20 分)

(一)亞理斯多德在其著作《詩學》中,曾對悲劇下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者,分別在劇的各部份使用;摹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淨化。」這有關悲劇的性質、表現方式和淨化作用,是亞理斯多德悲劇理論的核心。

 

(二)在悲劇的審美效應的理論中,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模仿好人因過失而遭到厄運的嚴肅行動,它可以通過激起人的憐憫與恐懼之情,起到淨化心靈的作用,音樂亦可以協調理性、情感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使人按照自然本性得到健康合理的發展。

 

(三)但關於「淨化」(Katharsis)的問題,卻不見亞理斯多德更深入的說明。後人對淨化的理解,基本上順著兩條思路,一是倫理意義上的淨化,一是醫學意義上的渲洩:

 

1.倫理意義上的淨化

 

認為恐懼與憐憫之中會有自私、軟弱等罪孽因素,悲劇的淨化作用在於洗滌罪孽,淨化心靈。所謂淨化,主要是指藝術經由審美欣賞給人一種「無害的快感」,它能使情感淨化,陶冶性情,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使人在這種充滿快感的審美欣賞中,在受感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水準,從而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道德品質的人。

 

2.醫學意義上的渲洩

 

認為憐憫與恐懼是人的一種本能,人之所以欣賞悲劇,是因為需要通過一定的事件與人物使這種本能得以渲洩。或者說,通過悲劇重復激發憐憫與恐懼之情,可以減輕它們的力量,從而導致心理的平靜。精神分析學派也從這種思路解釋淨化作用。

 

一個概念能引起如此長久的爭論,說明這個概念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亞理士多德無疑接觸到了悲劇欣賞中的一個基本事實。對淨化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應就在觀點的相互包容之中。

 

三、請說明以下詞彙的意涵:

(一)「新古典舞團」藝術團體(15 分)

(二)「陰文」(10 分)

(一)「新古典舞團」藝術團體

 

由國內第一位舞蹈博士劉鳳學所創立的「新古典舞團」,自1976年成立以來創作不斷。身兼藝術總監的劉鳳學也是該團的主要編舞者,創作傾向於抽象與舞蹈本質,如動作、時間、空間、質感等因素深入探討。而她的作品除了發揮中國的傳統素材外,也把西方的聲樂、歌劇,甚至臺灣的原住民文化融合進來,形成氣勢非凡的作品。

 

舞團創立者劉鳳學以「化身體為春秋筆、寫盡人間情與理」為情懷,和一群獻身舞蹈文化的學生於臺北市創「新古典舞團」,依循「尊重傳統、創造現代」的精神,以深度的人文內涵,融會西方藝術,將歷史春秋之情化成天下之舞,透過研究、創作和演出,呈現多元化的風貌。

 

劉鳳學的中國現代舞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的本源,由她所領導的「新古典舞團」,不但演出現代作品,同時也演出她研究後再重建的中國古代舞蹈。在早期的創作中,她一方面吸收西方表現主義觀念;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國術、舞蹈中去研究、分析中國傳統的動作觀念和美學思想,再加上她個人對時代和社會及生活體驗的反思,創作出富有中國精神之現代舞。

 

該團有不少重建中國古代舞作的演出,如《皇帝破陣樂》、《蘭陵王》、《化成天下之舞》等。另外新創的作品有《雪祭》、《竇娥冤》、《鬥》、《曹丕與甄宓》、《沉默的杵音》、《黃河》、《大漠孤煙直》等。

 

(二)「陰文」

 

「陰文」是指刻鑄成凹狀的印文。用陰文印章在紙帛上鈐出的印文為黑(紅)地白字,故也稱「白文」。與「陰文」相對的是「陽文」,指刻鑄成凸狀的印文。用陽文印章在紙帛上鈐出的印文為紅色,故也稱「朱文」。

 

古時中國鐘鼎上的銘文,有的是字凹下去的陰文,稱為款(刻的意思),有的是字凸出的陽文,稱為識(記的意思)。所以,金文也統稱為「鐘鼎款識」。書法「款識」和「款式」的名稱即由此演化而來。

 

四、請說明以下詞彙的意涵:(每小題15 分,共30 分)

(一)「快雪時晴帖」

(二)「拜占庭藝術」

(一)「快雪時晴帖」

 

是東晉王羲之的行書作品,書風瀟灑流美。唐宋以後流傳有緒,為清內府三希堂「三希」之一,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此帖傳為王羲之墨跡的唐摹本,但用墨濃淡相宜,鉤摹極其精工。書法則勢緩行密,意疏字緩。用筆遒勁精到,頓挫起伏,神采飛揚。結體時收時放,秀媚卻又不失剛健。可見王羲之的高境界作品。

 

《快雪時晴帖》在清乾隆皇帝收藏後列為「三希」之首。「三希」是指三件稀世珍寶,乾隆認為古代遺留下來的墨跡以晉代王珣《伯遠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最為珍貴。於是將這三帖先後入藏東暖閣書房,政事之餘常獨自對帖欣賞。後來將東暖閣改名為「三希堂」,專供收藏這三件稀世之珍。「三希堂」設立後,乾隆從《石渠寶笈》歷代法書墨跡中選出佳作,並收集各種題跋和印章,由石工鎸刻而成《三希堂法帖》。

 

(二)「拜占庭藝術」

 

公元4~15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對中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東正教國家的藝術有巨大影響。相較於羅馬教會不同之處是,東正教將皇權和宗教偶像集於皇帝一身,教會隸屬於國家,皇帝既是國家的主宰,又是上帝意志的代表。所以拜占庭藝術在王權的支持下帶有較多的世俗特點,顯得比較宏偉富麗。同時,由於東正教思想的控制,並部分繼承了古代藝術的傳統,拜占庭藝術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程式化的藝術形式,藝術形象顯得刻板、威嚴而富有永恆的精神力量。

 

拜占庭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是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大帝執政時期。這位皇帝曾一度恢復了包括義大利和北非在內的羅馬帝國的領土,為炫耀功績,他在君士坦丁堡和義大利的拉文納城大興土木,倡導藝術。這一時期的重要建築有聖索菲亞教堂和聖維塔爾教堂。

 

拜占庭藝術的傑出代表作是聖索菲亞教堂,教堂中央圓頂結構及其內部金碧輝煌的裝飾,有極強的震撼力,顯示出政教合一的統治權威。在教堂建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很大成就。後期風格傾向於公式化、概念化。1453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藝術的歷史即告終結,但其形式仍為東正教會所利用。

 

   文化行政的考試科目與研究所的考試科目部分相同,柔兒建議大家也可同時報考藝術研究所,因為研究所是3月報考,可以當做是一次考試練習的機會,如果考生對藝術所有興趣也可投讀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對未來職等晉升有非常大的幫助,讓你年薪百萬不是夢

 

報名文化行政課程帶你解答更多難題  

 

柔柔分享相關課程與免費講座諮詢:

高尚谷文化行政課程諮詢

 

柔柔的相關文章延伸閱讀:

高普考文化行政最新考訊

地方特考最新考訊

高普考文化行政藝術概論/藝術概要詳解

文化行政歷屆試題與讀書方法

文化行政與藝研所一起準備

 

arrow
arrow

    文化創意人~柔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